2019 年六月上旬,我迎來了人生首次出國出差。為與姊妹公司 Edmodo 商討專案事宜,我(設計經理)、專案經理和工程師領班三人共赴地球另一端的三藩市矽谷工作。雖然此行是出差,專案討論和日程安排頗為緊湊,但我內心仍難掩喜悅與期待,翹首以盼能夠親身參觀一些世界知名的科技公司。

乘坐了一整天的飛機,我們終於踏出機艙,感受到熙和的陽光,是香港難得一見的藍天白雲!在美國,車子是必需品,但由於我不會開車,只好託賴兩位男同事輪流駕駛。其中一位是假日司機,駕駛險進,讓我時常捏把冷汗;另一位則宣稱要當教車師傅,駕駛得相當平穩。這種反差帶給我們不少驚險與歡笑。
坐在後座上,我悠閒地欣賞沿途的風光。美國的道路景觀與香港有八分似,尤其是路牌的字體與選色。路牌上的地名都以全大寫標示。字體線條硬朗,對我這位外國人來說,顯得別具美式風格。

我們抵埗後的首餐,也是此行中我最喜愛的一餐 — 龍蝦堡。
多虧過往的工作經驗,讓我有機會能與外藉人士多交流,所以點餐這方面沒問題。至於美食,雖然我平時並不常吃龍蝦,但在品嚐到這道佳餚後,我也吃得津津有味。一邊享用美食,一邊聆聽同事說龍蝦養殖場的故事,讓我幾乎忘記了自己在出差。究竟這些新鮮的龍蝦都是從何而來的?



隨後,我們來到了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的觀光景點。該景點的建築外觀充滿科技感,四周空曠、萬里無雲,不難想像自己置身於沙漠中做航空研究的場景。作為我們踏足矽谷的第一個景點,大家都興奮地在外面拍照留念,進去始發現是簡樸的禮品店。店內有些泛黃的展板、周邊 T 恤、行星模型、太空人服裝等,讓我想起兒時去過的香港太空館。
其實若把這裏裝潢一番,或許會更受遊客歡迎。然而,在離開商店後,我們才發現 NASA 的研究中心就在附近,所以這裏應該只是一間附屬的禮品店,因此遊客並不多。



離開那裏後,我們走了一小段路,在途中發現美國人比我想像中更加遵守交通規則。我原先以為歐美人比較不拘小節,像香港人一樣,在沒有車來時就橫過馬路。然而,我們還是被保安員提醒了一番。隨後在其他地方,無論是行人還是騎單車的人,大家都會乖乖地等待綠燈亮起才過馬路,這一點跟日本很相似。
Edmodo 總部
回到市中心後,我們拜訪了姊妹公司 Edmodo,正式開始公務行程。Edmodo 是美國知名的網上教育平台,我們到達時,他們剛搬進新的辦公大樓。大樓位於湖畔,環抱柳樹美景。我們每天朝九晚五來到辦公室工作,晚上外出觀光用餐,深夜則在酒店房間開會,這樣的日程十分考驗每個人的體力。


相比香港,這裡的員工上下班時間較早。雖然天色仍亮,但到了傍晚五、六時,辦公室已經不見人影,只剩下我們幾個香港人和高層在白板前交流。大家都能很好地把公私生活分開,讓他們留到這麼晚實在有些不好意思。至於午餐,也許是因為附近沒有餐廳,所以公司為員工準備了自助午餐。每當有披薩出現時,大家都會非常興奮,就像我看到壽司盛合時的心情一樣。每天的午餐菜色略有不同,有蕃茄飯、各種豆類、薯片和烤肉,還有他們愛喝的甜味飲料,如汽水和維他命水。雖然我覺得這些餐點有點油膩,但與員工交流,聽他們談論小孩的生活也蠻有趣的。

除了自助午餐,偶爾也會看到有人以一袋薯片當午餐,不過對他們來說,薯片並不是甚麼「頹飯」。既然西餐的澱粉類食物如薯仔、薯蓉、薯條、薯角都可以接受,那就不要歧視薯片好了。雖然我在香港也見過這種情況,但只是遇到還是會感到很驚訝。相比之下,我才在這裏待了幾天已經想念熱米飯了…
一般在下午四、五時左右,員工們會外出吃喝 chill 一下。那天好像有一場知名球隊的籃球賽事,專案經理和其他熱愛籃球的員工談得興起,而坐在對面的我一邊嚐着那些鹹甜口味的食物,一邊天真地擔心大家會否吃不下晚餐。


除了吃喝之外,我們還去了合作的公司 Got It 參觀。他們的老闆是一位年輕的越南人,對方的經理也特別親切,還給我一瓶香港能買的日本樽裝綠茶,以解思鄉之苦。他們分享了不少關於從越南創業的奮鬥史,以及與各地員工一同工作的經驗談,這些見聞都相當有啟發性。他們另一位經理也是厲害人物。每次會議遇到樽頸時,只有他出馬,問題似乎都能迎刃而解。他擅長控制場面、愛用白板說明,是我遇過數一數二的經理。他的做法也啟發了我多使用白板,這樣能確保大家都在思考着同樣的事情,避免誤會。

下班後,我們三人都會把握每分每秒駕車去遊覽。這就是年輕的本錢,雖然我的體力不那麼好了哈哈。
Googleplex
身為 IT 人,我們當然要去位於山景城的 Googleplex 參觀一下,那裏可是 Google 的總部呢!
一進入園區,我便聞到一股從未聞過的幽香,低頭發現路旁草叢間開滿淡黃色的小花。這淡雅而獨特的香氣讓人印象深刻,彷彿將園區與外界隔開。這大概是 Google 營造的園區體驗嗎?
再來看園區本身,它看起來就像是香港的大學校園和度假營地的結合。矮樓應該是員工的宿舍,地下有一家禮品店。園區中間有多幢類似教學大樓的建築,走過時會看到透明的玻璃會議室。園區中庭有羽毛球場,還有單車徑,員工可以隨手拿一輛 G-bike 在園區四處遊覽,非常方便。


Google Android Statues Square
必去的景點怎能不提 Android Statues Square?廣場擺滿了各個 Android 歷代代號的公仔,對於 Android 粉絲來說是個絕佳的打卡地點。站在這個廣場,勾起了我剛入行設計手機應用程式時的那段時光。
「我是從哪一代的 Android 開始設計應用程式呢?」
老實說,我已經記不清了,只是覺得這些代號非常熟悉。那時候,得知他們的開發代號是以零食和甜品命名,覺得非常可愛,還會跟同事一起猜下一代的名字。可惜自從 Android 10 之後,都不再以甜品命名了,少了一份趣味。或許正因為命名方式改變了,這些公仔雕塑也逐漸變得殘舊。後來在我們回港不久之後,這個廣告就被拆除了,令人惋惜。



Stanford University 史丹福大學
「這可不是名牌,而是名牌大學!」
有天下午,我們去了史丹福大學逛逛。每次參觀外國的大學,我都感到有些無所適從。因為校園很大,而且不確定哪些可以進內參觀,但是沿路宏偉的教學樓和建築物在我眼中都閃閃生輝。這座教學樓古色古香,拱門雕刻精緻,門面有花,柱子有心,頂部卻刻着「ENGINEERING」!工程師竟然能在這麼浪漫的地方念書?!


金門大橋國家公園
幫人拍照、被拍照,也替壯觀的紅色大橋留下美好瞬間。
當地人都喜歡來橋下散步。濱海大橋、綠意盎然的草地,又有魚釣,真是好景致。我們在草地上嬉戲,又拍定格全景照片,把白天的疲態都一掃而空。坐在石墩上,感受強風吹拂,背對着黃金時刻下的金門大橋拍照,我們努力保持優雅的儀態,以防出現大媽大叔之相。
穿過畫滿塗鴉的紅磚隧道,攀登石階後便能抵達橋上。體力不佳的我氣喘籲籲地走到了橋上。雖然沿途有介紹大橋興建歷史的雕塑,但沒甚麼特別之處。到達橋上後略感失望,因為它只是一座普通的車行橋。我們轉身拍張照片,就沿着路摸黑回去了。在這個季節,美國的日照很長,讓我把握不好時間。黃昏已是晚上八點多,下橋返回時天色漸暗,快到九點。難怪在下坡時,我的肚子不禁咕咕叫!



Facebook 總部
除了 Google 總部,Facebook 總部也在我們的行程表中,但可惜我們只逗留幾天,遊覽時間有限,所以只能晚上來拜訪了!
Facebook 總部的入口真是神秘難找。我們在車裏緊盯着手機上的 Google 地圖,繞了一圈又一圈,地圖上顯示的建築物都是用數字和英文字母標示,像是理工大學一樣,讓我看得茫然。
「那裏應該不是訪客入口吧」我猶豫着。
最後我們下車一探究竟,但夜色已深,四下無人,我甚至看不清大樓的模樣,只看到一道道鐵閘和保安亭,守衛相當嚴密。大樓前有個巴士站,一些可能是 Facebook 員工的人在那裏等車,讓我想起剛畢業時,深夜在數碼港外等巴士的情景,感慨萬千。
我們找了好幾回入口也沒戲唱,也許因為太晚了吧?工程師大佬毅然騎上一輛不明來歷的單車尋路,而體力不支且昏昏欲睡的我,只好待在原地等好消息。結果,我們在道路工程旁找到那標誌性的 1 Hacker Way,成為我們在 Facebook 總部探險的「到此一遊」的紀念照。

Car-through — 這就是我們努力的證據
雖然上文提到很多遊歷觀光的事情,但其實我們真的有努力工作,而且是爆肝的程度。
在夜探 Facebook 總部之後,我們在晚上十點左右還沒吃晚餐,餓得乾癟了!我們左找右找,最後決定去一家 24 小時營業類似麥當勞的快餐店。雖然已經很晚,但還是有不少車輛在排隊買外賣。這種免下車的外賣方式稱為 car-through(台灣好像叫得來速?)。買外賣時首先要像人排隊一樣,車子要沿路排隊,沿路會看到路旁發光的大餐牌。我們擔心後面的司機等太久,於是趕快拍下大餐牌然後慢慢選,以為到前台點餐就可以了。沒想到這個錯誤令我們胃痛!
當時天色暗得伸手不見五指,我完全沒看到餐牌前有個黑色的對講機。原來那是用來點餐的!需要告訴對講機餐點編號和車牌才能下單!結果我們到前台時,因為沒有正確地下單,所以服務員要求我們重新排隊。餓了廿多分鐘終於成功買單,我累得連話也不想說了。開車回到酒店時已經不知道是深夜幾點,只記得我沒點漢堡,而是點了燒雞飯而沾沾自喜!一口熱飯,味道還不錯,溫暖了乾沽累壞的身心。那天深夜,我們邊吃晚餐,邊為了第二天的工作搬動 Trello 卡片和開會。出差的生活真的充實到無懈可擊!

回到香港後,我們和同事分享這些趣事。他提到我們在晚上找不到餐廳時,為甚麼不叫 Uber Eats?一言驚醒夢中人,竟然三個高級職員都沒想到這個辦法,我們那天一定是累得頭腦不清了。
歐美人的服飾
兩男一女去出差,我羨慕男生不用為衣着煩惱,因為襯衫西褲肯定不會出錯。雖然我沒考慮為此行添衣,但還是曾經為帶甚麼衣物而苦惱過。來到這裏後,我覺得有些過慮了。美國的男男女女穿着都相當簡約,純色 T 恤搭配牛仔褲,天氣涼就外加一件夾克,這種風格在他們眼中稀鬆平常。我還是穿着帶來的衣服,但不需要為時尚顧慮太多,心情倍加輕鬆。
對美國人而言,T 恤就是時裝。他們好像都很喜歡 T 恤。收到別人送的公司 logo 上衣時都非常高興。當然,穿不穿就不一定了,但在亞洲地區,商務場合很少有互送公司 logo T 恤,送禮的一方估計對方也不想穿吧。
美國人的職涯
當我們亞洲人夢想着有朝一日能在科技巨頭公司上班時,許多矽谷人其實曾在 Google、Facebook 等大企業工作,而通常工作約兩年後便會跳槽到新職場。相對而言,他們對於我們能夠待在同一家公司三、四年感到驚訝。雖然香港也有類似的看法,但在短短兩年時間,剛剛適應並駕馭目前的職位就離開了。難得在知名公司打工,兩年或許不夠?
我一直渴望能在 Apple、Google 等頂尖科技公司上班,因為這些公司匯聚了全球最優秀的人才,而且福利待遇極具吸引力。僅是當個小員工足以令人引以為傲,然而這些公司的面試過程也是以高難度而聞名。那麼,為何這裏的人都說得如此輕鬆?
矽谷的科技新奇事物
當地的父母讓孩子在幼年時期就開始接觸 STEM 和機械人學。即使是幼稚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也不例外!孩子們手持 STEM 的教學組件,自己動手組裝機械人,這樣的學習過程一定相當好玩。當我們以為小學生、初中生接觸 STEM 教學已經非常先進時,沒想到他們的起步更早!雖然有人可能認為這對孩子來說過早,但邏輯思維和動手能力是每個人都可以學得來,而且越早學習越好。同時,毋需擔心學習多了邏輯會影響孩子在創意、文化等方面的發展,因為小孩子吸收知識的速度比成年人要快得多。
除了教育,矽谷的科技也是具體可見、深入生活的。與日本不同,日本有許多新奇的高科技發明,通常是創意衍生的,而矽谷的科技則是你必定聽過,並且與生活息息相關。例如,超市外設有 Bitcoin 櫃員機、製鑰匙機器、電動車和充電處等。那麼你喜歡科技顯形於外,還是融入日常生活呢?
後記
2019 年五月某日,我仔細量好手袋的尺寸,將證件文件一一核對後,我帶着戰兢的心情前往美國領事館申請簽證。來到領事館門口時,保安僅憑目測就判定我的手袋超過規定尺寸,因此拒我進內,而我的預約時間只剩下半小時,該怎麼辦才好呢?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出國公幹,還沒出發就讓我感到迷惘和無助。
我心想:「如果今天無法申請到簽證,公司支付的簽證費和公幹議程就泡湯了。」
我一瞬間變得很慌張,彷彿眼淚隨時滑落。我該打電話向家人或附近的同事求助嗎?還是索性將手袋扔到對面的咖啡店去?在冷靜地通知同行的經理後,我在大雨中費盡周折叫到一輛的士,趕往地鐵站寄存行李。
踏上車箱,隨車門關閉,雨聲消失了。看著濡濕的平底鞋,我心想:
「啊,這雙鞋該報廢了。」
司機大叔從容地聽我狼狽之言,替我計算了來回的時間,不斷安慰我說一定趕得及、趕得及。
「小姐,再轉個彎就到(香港站)了。你從那裏進去就對了。放心,一定趕得上。」
人們常說香港的士司機態度囂張惡劣,但我怎麼遇到了這麼好的人啊?如果有幸運值,我應該一下子就用光了。我手提著文件袋、手機、錢包和雨傘,離開了行李寄存店。雨下得正大,我緊抱着大包小包,再次搭上的士返回領事館。
正如司機所料,我準時抵達了領事館。館內氣氛嚴肅,這並不是因為保安森嚴,而是因為在場的本地職員都凶巴巴的。排隊的人稍微慢一點,就會被職員高聲訓斥。對於我這種有點冒失的人,果然有個阿姨走過來罵我,生怕我有危險動機一樣的。在窗口負責審查的外藉職員反而很正常,神色不動問我要去哪裡及我的職業。我心想,如果回答 UX designer,他能理解嗎?最後,我簡單地說自己是設計手機程式的 web designer,這也算是正確且誠實的回答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