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Elements of Typographic Style

字體設計看似主觀,實則隱含無數的「理」。設計師的職責乃融合「美」和「理」於媒介中。作者以音樂比喻字體,設計師則好比舞台上的指揮家,形容工藝之「美」與大自然的「理」一脈相連。

細看字體之歷史演變,其實前人也曾在「美」和「理」之間掙扎。每次看到這裏也令我興致勃勃,就像 Baskerville 和 Grotesk 的設計意念雖然相去懸殊,但兩者仍能在時間洪流迄立不倒。它們的「理」是獨特的設計概念,也是完整性。反觀現在如數繁星的免費字體,當中不乏漂亮的設計,但連字、小型大楷、裝飾字等配件也不及傳統字體完整,用起來也不方便。究竟誰比誰好,哪個更珍貴?

生於 21 世紀,我慶幸有先進的軟件協助排版,但我們所作的跟前人無分別,因為最後還是要憑主觀判斷做決策,用眼睛和雙手微調細節,而我們最大的難題正是「判斷」。近來人們較重視字體的 legibility 和 readability,sans-serif 和 slab-serif 更成為新一代寵兒,可是如果設計師缺乏字體相關的歷史知識,他們手中猶如沒有明鏡,不知好壞,再而接納一些耳食之聞,不經思索地選擇字體。書中羅列各種 serif 字體,作者以不同的詞彙形容之:活潑、優雅、平淡、簡單、精緻、動感等。或許因為我缺乏這些歷史知識,以致無法完全感受和逐一分辨它們,這讓我深明到以古為鑑的道理。

在學時有一位專攻字體學的老師,分辨中文字體之能力不在話下,他好像還會分辨二百多種西文字體。以前會覺得那是記性超好的特異功能,現在會想是因為他對字體了解夠深,而且對它感受尤深。今天讀畢「字體學聖經」-The Elements of Typographic Style,可謂人生中第一本用心閱讀,兼一字不漏地讀完的英文書。

Create a website or blog at WordPres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