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示 Icons 大概是數碼平台上尺寸最小的物件。不論是 Facebook App,還是我眼前的文字編輯器,圖示也無處不在。它的歷史,最早可追溯至 GUI 誕生之時。歷經多年演變,不少圖示也定了下來,例如粗體、斜體、對齊和播放。設計該些圖示也很自然想起 B、I、靠左靠右的線條和 ►。在現今追求用戶體驗的年代,遵循歷史留下來的規範不一定錯,但也不一定對。
「傳達」旨在勾起人們對該事物的記憶,但這是以人們的基本認知為前設。
認知和習慣
代表播放的三角形圖示歷史悠久,我們習慣將 ► 解作播放,所以在認知裏「播放圖示」就是 ►。經歲月洗禮的設計有其繼續使用的價值,就像甲骨文進化成繁體字般。
文化差異
雖然如此,沿用圖示仍會出現「無法準確傳達」的情況,正如文化差異令你不得在農曆新年穿白衣。同理,英語雖是國際語言,但在非英語地區以 B 表示粗體是否適?說不定還有更好的方法。
時間差異
除此人們或許會忽略了另一個差異 ─ 時間,這是讀完 Usability in Icons 後的啟發。準確來說,時間也是文化的一環。日常可見的軟件和應用程式從不缺 儲存 Save 動作,若你從不懷疑那個可愛的小磁碟圖示,你和我或許已經老了,因為新世代連那個實物也未看過,那又怎可將磁碟當成儲存圖示呢?科技日新月異,磁碟、光碟、SD Card 全不可行,所以現在最常見的還是文字標注的 Save 按鈕。
文字也是一種象徵
或許有人認為文字不是圖示,更談不上設計。其實文字被理解成語言前,它只是一種由 字符 character 拼湊成的 符號 symbol。日本著名設計師─佐藤卓在個人著作《鯨魚在噴水》曾提及,日本人對西文不敏感,會誤把它看成是高級、時尚的象徵,所以日本不少時尚雜誌都以無意義的西文名稱來帶出流行感。
當然,大家必定明白何謂 Save,那才不是甚麼流行語,而是大部分人也「看慣」的詞語。不知你同意與否,人們若看慣了某事物,便不會敏感地以「掃瞄」方式閱讀文字。因此以文字作為象徵物,其認知速度可能比圖像式圖示更快。
link,一開始就錯了
至於在 Usability in Icons 牽起爭論的 連結 link 圖示,雖然很多大型網站也用「相扣的鎖鏈」表意,但如作者所言,「鎖鏈」根本不夠精確,有人更誤把它看成 附件 attachment 的「迴紋針」。有留言者建議用文字 WWW 或 URL 表示,或用「藍色加底線」。前者可試,後者可免則免,一來表達方式過時,二來多色圖示會減慢處理資訊的速度,設計範圍亦設限,實在不好。
多番思量後,我發現問題重心並非選擇何種圖像,而是 link 的意思。link 原本指 hyperlink,那是點擊前往、轉往或打開網頁的文字式連結。現在點擊前後的內容不限於文字或網頁,聲畫戲皆可。與其說是兩件物件間的連 繫,direct(依指示前往)的意思更精準貼切。日後 link 可能不僅是指「一對一」,有可能是「一對多」;在用戶體驗角度而言,網頁也需事前標示 link 的內容類型(網頁、影片、圖片?),有利縮窄搜尋範圍,也不會無意打開不感興趣的類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