設計師的初衷

休養數月,我懷着忐忑的心情開始了新的工作。初來報到我時常擔心無法適應,一個月後我總算適應下來,過回寄情於工作的日子。每天早睡早起,下班回家後抱頭就睡。雖然我常埋怨私人時間不夠,但這種不許想太多的生活或許更適合我。平日有空,我也是個窩在家的設計宅。工作是設計、興趣是設計,工作便成了精神食糧。以前曾覺得這樣的生活很可悲,但想深一層,要是我不愛設計便不會投身當中,過這樣的生活也理所當然。

在新公司裏我依舊被稱為 Graphic Designer,但工作是為手機 App 設計介面和用戶體驗。回想在學期間醉心研究手機 App,但奈可無法把空想化為現實,而現在則有大好機會,同時也切實體驗到與技術配合和實行的艱鉅。看着散滿桌面、摘滿筆記和漏洞的備忘,我再三叮嚀自己不能再把經手之事化為烏有。為工作與人爭論得面紅耳赤,別人笑我太認真,我就是不忍心把原石般的概念付諸流水。不少偉大的設計也源於可笑的想法,但耐心打磨終能發光發熱,能改變它的人不是很厲害嗎?

我本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,每天糾正不方便、不合理的介面和流程。公司給我充裕的時間去思考,從中我也更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考慮的優先順序。由始至終,我也是從用戶角度判斷事情合理與否,而非開發者的角度。Android 系統有許多 UX 陷阱,例如那個會搞亂 Navigation 的 Back button,用慣了就不會發現,但這不代表那個設計沒問題,可是從開發者角度而言,跟從原生設計才是最穩妥的做法,因此我迫不得已作出讓步。從中我學會了兩件事:

  • 時刻銘記用的是用戶,不是開發者,開發必須以用戶體驗為先;
  • 習慣和常例也會有錯,永遠有更佳的方法待你發掘。

除了糾正錯誤,我也要參與研發新功能的討論。業界裏有不少雄心壯志的人,他們有一堆想放進去的功能,想賦予用戶各種的自由;他們要簡潔清新的介面的同時,卻忽略了建立精簡架構的重要性。其實很多時候用戶要的不是萬用軍刀,而是一把精良的專用刀。太多功能只會令產品雜亂無章,失去重點。添加易、取捨難,當我們問「用戶最期望甚麼功能」前,必須釐清產品的理念、希望達到的效果以及目標客群,然後篩選和排列功能的優先順序。Twitter 因限寫 140 字的創造了 micro-blogging;Medium 的文章不能加入影音,卻建立了專業、高水準的文章平台。現在變得很成功的產品,他們的功能一一經過取捨。

Sometimes even good ideas need to be killed.

Geoff Teehan, Partner of Medium

最後想說一下創新。創新可以是全新的產品和服務,也可以是範圍很小但專業的事情,兩者的共通點都是「人無我有」。比如某產品有功能A,另一產品有功能B,新產品可以是A+B功能。Instagram 沒有像 Facebook 般全面,但專精相片分享同樣取得成功;它不是 Flickr 和 500∞ 這類高門檻的展示台,而是像街拍的手機相片分享平台。只有這兩項或許未必能拼嬴其他競爭者,因此它做了以下三件事:

  • 加入照片濾鏡免卻用戶修圖的麻煩;
  • 以 #hashtag 提高搜尋效率;
  • 加入 Follow 功能令不常拍照的人也能參與其中,社群就這樣誕生了。

俗語有話「知己知彼、百戰百勝」,愈專業的產品愈需要新功能輔助,否則會被功能全面的競爭對手比下去,因此研究的工夫不能省。「合理」、「優先順序」和「取捨」,這三個詞語一直徘徊在我的腦海中,連設計介面時也在想內容的排序和數學公式。雖然我被理性限制了創意,但我很感激老師教會我以系統和研究使考慮更周全,還比他人更早發現問題癥結。我相信接下來的日子會學得更多,也需要更多的「腦力」完成工作,終歸想太多就是我的優點和缺點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