設計與開發 App 的思考黑洞

計劃新 App 時,少不免受到決策者意向和資源所限,而無法選擇最佳方案。無論如何,我認為總有辦法在局限裏解決難題。我公司的團隊在研究新產品的定位和概念時,繞了不少圈子,又犯了好幾個現在聽起來很無稽的錯誤。

1. 設計給大眾的產品

雄心壯志,大膽假設是好事,但事後需小心求證,否則就變得不切實際。如果一開始便假設「有足夠用戶」、「用戶肯邀請朋友」就能成事,冒的風險便很大。直至產品上市為止,誰也無法預測用戶的用法。一個假設還可以,假設再假設就像一場危險的賭博,地基一倒便滿盤皆落索。終歸究底,新產品的用戶並非設計師和開發者,滿足開發團隊的需要和慾望是荒唐的。用戶不是科技達人,我們也不是他們肚裏的蟲子,所以別妄自判斷。我們要更謙遜、虛心了解用戶的真正需要,以他們的角度思考方案可行與否。思路大概是這樣:

  1. 用戶在生活上遇到某個問題,
  2. 我們因此設計了一個主要功能,
  3. 這個功能可以做甚麼,來解決該問題。

2. 改變要合乎情理

奧巴馬和賈伯斯也提倡「變革」,有誰不想成為下一個改變世界的革命家?改變是好的,前題是「合情合理」。在衡量想法的可行性時,我們經常忽略用戶的習慣,甚至是無視並設法去改變它。賈伯斯的 iPhone 沒有大幅改變人們的習慣,從古至今我們一樣是用手觸控物件,用手撥電話,操控遊戲控制器和工具。他所做的是將眾多不好用的工具集合成一個更好用的工具。用戶的習慣是難以改變的,要是符合用戶的使用習慣,產品便有更多機會接觸用戶,他們也會相應感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。

3. 用戶並不了解自己的需要

我曾經透過問卷了解目標客群想要的功能,結果如我所料,他們想要所有的功能。其實這樣的結果沒有價值,只能反映大部分人因不了解自己,所以全部都要。

People don’t know what they want until you show it to them.

Steve Jobs

正如買東西前,不知道哪個較好,所以也有全部買回來試一下的情況。雖然如此,但有些情況用戶還是勉強可以依據重要性來排序。配合研究,定下功能的優先順序,再分析功能對解決問題的成效,我們依然可以為用戶提供理想的解決方案。

4. 平台不是萬能藥

現今最有價值的應用程式大多是平台,但是否每個問題也用平台解決?

共筆平台

為了建立更準確、更龐大的資料庫,「共筆平台」如維基百科能夠收集用戶貢獻的資料,分享智慧,但人們只有獲得好處、享過甜頭才會作出貢獻。如果把建立資料庫的責任完全交給平台用戶,反而不能吸引人們前來貢獻,完全是本末倒置。因此共筆平台是在有基礎、有歸屬感下才能出現的產品。

分享平台

其次是「分享平台」,一來分享將有價值的事情,也滿足自己的分享慾(自我認同)和蒐集慾。這類平台可大可小,小的像 Pinterest 和 Openrice;大則可以是 Facebook 和 Twitter。分享可以長知識,但內容必須有分享的價值。分享跟通知不同,前者沒有緊迫性,不看也罷,但後者不看不行。假如你獲邀參加班聚活動,那則訊息應該是通知,而不是分享。除非是公開活動(如演唱會、簽書會),否則私人活動根本沒有分享的價值。

社交平台

最後是「社交平台」,就是 Facebook 和 Twitter 一類。你可以藉此分享和表達自己的意見,但重點是滿足人類的社交慾望。透過了解別人的近況,或尋求別人的回應以取得情感上的共鳴。即使很久沒見或沒見過面也能獲悉彼此的近況,維持關係,感覺更親近。社交平台需要的是能引起社交慾望、有價值的事情,而不是像即時通訊般僅僅用作聯絡的工具。在想要社交功能前,應該先想想是否有價值和需要。

建立平台值得嗎?

平台必定有它的好處,但建立平台不易,它需要一群長期穩定上線的用戶。以投資作比喻,它是風險高,回報慢,一旦成功回報很高,但需要充足的資源去承受失敗的風險。在資源不足下爭取金錢成本高的方案是徒然的,因為該方案未必是最適合,反之小規模的專案比較易控制、易預測。撫心自問,問題真的用平台就能解決嗎?或許不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