設計系統 (design system) 中的顏色,不僅僅是為了突出品牌,更是為了讓使用者能正確理解介面的含義,結合無障礙設計,創造出完美的使用體驗。然而,要做好色彩系統 (color system),就不是區區一位設計師所能掌握的,更是需要數學的配合,來創造出最理想的結果,這可是一大挑戰!
本文會不定時更新,並逐步完成並補充說明圖片。感謝你的體諒。
色彩系統的構成
就像佈局、排版、字體和圖示一樣,色彩也是設計系統的基本部份,屬於*全局樣式 (global style)。
色彩系統由各種色相組成,每種色相又被細分為多種色調。顏色數量很多,是為了功能和組件的需要及其他用途,比如插圖和圖表;然而,這不代表我們的設計系統都得包含那麼多顏色,數量完全取決於組件和用途嘛。
設計系統的色彩可大致分為三大類:重點色、輔色和中性色。

*全局樣式:主導品牌視覺的基本設計元素,影響組件 (component) 和模式 (pattern) 的設計,因此通常在設計組件之前就已經確立。
重點色 (accent colour)
重點色的主要目的是將介面元素聯繫品牌,所以重點色通常與品牌顏色相同或相似。它奠定了品牌的基調和視覺風格,常用於主按鈕和關鍵的介面元素。
直接用品牌色當重點色可行嗎?
一般而言,品牌顏色不太可能直接用作重點色,除非品牌規範中所述的品牌顏色已經解決了數碼媒體所面臨的問題。因此,重點色與品牌色大多不完全一致,原因是…
與功能色衝突:如果品牌色為綠色,那麼主按鈕可能也是綠色,但要注意組件的預設狀態不能跟成功狀態(綠色)太像。如果品牌色是紅色,則很容易跟錯誤狀態「撞衫」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你可以考慮…
- 功能色和重點色分別用不同的綠色;
- 調整預設狀態的顏色,並用較為中性的顏色,例如灰色;
- 精心設計組件的成功狀態,讓使用者不只靠顏色也能辨別狀態。
品牌顏色在介面上效果不佳:若顏色太亮、太暗或太鮮艷,則很難用於介面。要麼亮度或顏色對比與組件不配,要麼顏色對視障人士不友善,而重點色往往需要滿足這些要求。
- 若視障人士看得清楚介面,正常視力者也會感到舒適。選色重點是前景色和背景色的對比。
- 如果重點色達到 WCAG 2.1 的 AA 級,即最低對比度為 4.5:1,可以滿足大多數視障人士的閱讀條件。
- 如果無法達到這個要求,請盡量達到 3:1 的對比度,否則即使是視力正常的人也很難看清。
- 如果品牌顏色有以上問題,可以微調顏色,然後作為重點色用:
- 與品牌顏色保持一致的色相,即 HSL 或 HSB 的 hue;
- 仔細調整明度和飽和度,使顏色符合對比度要求。
黃色和橙色調難以在淺色背景上有高對比。從中可以想像,要將「麥當勞」的色彩系統做好有多辛苦 😅
沒有品牌顏色應如何決定重點色?
沒有品牌規格,但想要決定重要色,你該怎麼辦?這與色彩系統沒甚麼關係,但這情況對於接案的設計師來說並不陌生。例如,當新創公司還沒有品牌規格或 logo、客戶不想使用現有品牌的顏色,或者需要不同的顏色來區分不同使用者群組的介面時,這些情況使品牌顏色不能作為重點色使用。
- 沒有品牌規格,但有 logo:按照以上方法微調 logo 的顏色作為重點色。
- 從頭開始:跟品牌設計一樣,先從產品的行業特徵、理念、名稱或用戶特徵中抽取關鍵詞,組織成情緒板 (moodboard) 來決定品牌的基調和重點色。
輔色
輔色主要由特定功能和狀態的功能色 (semantic colours) 組成。一般來說,功能色有四種。如上所述,成功狀態就是其中之一。
狀態 | 色調 |
---|---|
成功 | 綠色 |
失敗 | 紅色 |
警告 | 黃色 |
資訊 | 藍色 |
狀態與顏色的組合是約定俗成的,尤其是成功和失敗狀態的用色。因此,別妄圖改變人們根深蒂固的認知。可是,警告和資訊狀態可以以中性顏色替代,比如只用文字和圖示來表示這些狀態。警告與失敗也是類似,但嚴重程度和對用戶的影響不同的。如果它只是提醒,不是警告,那麼黃色元素就顯得太過嚴苛了。
許多設計系統在它們的色彩系統中,都包含了黃色和藍色調,但它們未必用於狀態相關的組件,尤其是大型的「侵入式」組件,如 alert 和 toast,就可以改用中性色或其他視覺元素來表達,只在小元素使用狀態顏色。這樣不僅對使用者更寬容,也能避免使用過多顏色喧賓奪主,搞亂品牌的調性。
除了必要的功能色之外,輔色還可以考慮色環中的其他色調,像是橙色和紫色等等,這些顏色不會直接影響使用體驗,也未必反映在組件上,但可以預留以後使用,或者用於下列用途:
- 資料視覺化 (data visualisation) / 圖表:柱形圖、圓餅圖、熱力圖
- 介面主題
- 插圖
- 指定顏色的圖示或組件,如徽章
根據主色搭配輔色
現在讓我們探討一些更「科學」的東西。
介面上每一種顏色都在塑造品牌視覺,如果每個色調的彩度和明度相似,整體顏色便給人更一致的形象。不管色調如何,讓我們嘗試調配有重點色感覺的輔色。
建議使用 HSL 或 HSB (又稱 HSV) 色彩模型進行調色,方便調整色相、飽和度和亮度。HSB(又稱 HSV)和 HSL 的主要分別在於亮度的調整。總之,調整 HSB 的亮度也會影響色相和飽和度,而 HSL 則可單獨調節。
第 1 步:色環取色
這個方法是根據色環的色相而定。
HSL 的色環是 360º,所以色相值 (H) 從 0 – 360。如要建立包含重點色共 24 種色調,每種色調的平均色相差就是 360 ÷ 24 = 15。在飽和度 (S) 和亮度 (L) 保持不變下,可累加或累減 15 度色相值 (H) ,從而得到 24 個色相值。當然,你不必使用所有的顏色,但你愈細分色相,就愈容易得到更「純」的顏色,而不是只有非黃非綠的複雜顏色。
第 2 步:校準視覺感官明度
雖然在上一步中顏色的亮度保持不變,但實際上這些顏色的明度,與重點色之間存有視覺差異。如果我們只調整色相值,我們總會覺得藍色比紅色深。校準顏色到接近的亮度:
- 在顏色上疊加純黑色,並將圖層混合模式改為色相,便可在灰階下看到的沒有色彩、只有不同亮度的顏色。
- 仔細調整顏色的飽和度 (S) 和亮度 (L),直至視覺感官明度相似。
如果大幅調整一側的亮度或飽和度,即使明度相似,顏色也不會相配,所以一定要仔細調整,或按飽和度和亮度的比例調整。
飽和度和亮度之間的關係很難理解,畢竟這是色彩科學的範疇。如果你試過上面的調色方法,你會發現飽和度和明度不是線性的。當顏色變得更黃更亮時,校準亮度使黃色強行變成棕色,因此需要特別小心處理黃色調。
中性色
中性色通常用於介面文字和背景元素,如背景、邊框和分隔線。因此選色的關鍵是使文字變得清楚易讀,並讓背景元素襯托其他的彩色元素。
創造中性色的深淺色調
對於顏色較飽和的重點色與輔色,一般不會根據顏色的透明度,而是根據亮度或顏色對比度來建立色調。這是因為如果重點色本身的顏色較為飽和,那麼把顏色再弄得更透明,也難以降低顏色的飽和度和亮度作為背景元素使用。簡單來說就是顏色不夠淡。然而,中性色是飽和度很低的灰色調,因此可以用透明度來建立色調,在組件上使用半透明顏色,或者將半透明顏色轉換為純色來建立色調。根據這兩種方法,淺色和深色主題的色調會有差別:
- 帶有透明度的中性色調:以半透明黑色建立淺色主題的色調;以半透明白色建立深色主題的色調。
- 純色的中性色調:深淺主題可選擇使用相同或不同的色版。若相同,各主題的用色可能正好相反,例如淺色主題的文字使用最深色的色調,而深色主題的文字則使用最淺色的色調。
建立有品牌調性、更自然的中性色調
在某些設計系統中,中性色版是以純黑和純白的灰色調為基礎。如果你想讓中性色更配合重點色,你可以嘗試在灰階上混合少量重點色。例如,在 10% 透明度的重點色上疊加 90% 的黑色,以取得更自然、帶有色調的灰黑色。
關於無障礙設計
對於使用者數量較多的產品,整個設計系統,小至用色都須符合無障礙設計 (accessibility design) 的要求,但隨着人們愈來愈重視殘疾人士的權利,無障礙設計不再是額外的設計或功能,而是基本要考慮的事情,使更多不同的人可以使用產品,亦即「包容性設計」 (inclusive design)。
本文仍處於草稿階段,我將繼續撰寫及補充解說圖片。感謝你的閱讀。